研究报告

我国“十二五”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电网示范方案建议

我国“十二五”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电网示范方案建议

发布日期:
2012-05-06
作者:

电力作为重要的二次能源,具有清洁、高效、方便使用的优点,是能源利用的最有效形式之一,由电力的生产、传输、分配与使用过程而构成的电力系统也成为当今人类构建的最为复杂的物理系统之一。因此,各种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新能源发电,与传统电网的关系密不可分。它既基于传统电网,又对电网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作为集中式发电的有效补充,分布式发电区别于“大规模—超高压—高集中—远距离输送”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输电模式,其集成技术已日趋成熟,可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弃用率,提高供电可靠性、安全性和能效。分布式发电技术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既可以部署在边远无电地区,也可以部署在城市建筑环境,以智能电网技术为支撑的“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灵活配置、经济高效”的微电网,近年来成为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领域发展中的一个引起各国高度关注的新兴课题。2012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12年主要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也提到的“加强用能管理,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节能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的要求。

微电网是指由分布式电源、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等汇集而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是一个能够实现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自治系统。微电网可以看作是小型的电力系统,它具备完整的发电和配电功能,可以有效实现网内的能量优化。微电网有时在满足网内用户电能需求的同时,还需满足网内用户热能的需求,此时的微电网实际上是一个能源网。按照是否与常规电网联结,微电网可分为联网型微电网和独立型微电网。

对于微电网课题的研究也响应了大规模分布式电源接入对电网架构产生影响的问题,同时也成为目前热点领域智能电网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由于我国地域分布的特殊性以及电网发展的不平衡,在孤立海岛和西部边远地区的无电或是电网末端地区,局部区域组成微电网从而解决供电问题或提高供电可靠性的需求和潜力很大,适合我国国情,关乎民生,也应当给予关注。

由国家能源局和美国能源基金会支持的“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电网课题”于2011年6月启动,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牵头实施并组织开展“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电网关键技术及微电网内各种电源组合配置研究”,中国电子工程设计研究院组织开展“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电网运行、管理和政策研究”。课题旨在促进智能微电网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为 “十二五”期间我国微电网示范工程的区域布局、技术方案以及管理机制提供技术和政策支持。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分别对欧洲,美国,日本及国内的微电网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调研,完成了国内外调研报告,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多次进行了项目研究讨论和方案完善。最终根据项目任务要求,以及结合“十二五规划”落实的实际需求,项目组完成了《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电网关键技术与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微电网示范实施方案建议》、《分布式智能微电网运行、管理和政策研究》三部分成果。本简本是三部分研究成果的浓缩与凝练。 

按项目分类
条件检索
 
×

Share to Wechat Moments

二维码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