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进展

“保供与双碳下的煤电发展研讨会”召开 为煤电发展措施提供针对性分析

2023年4月,能源基金会煤炭转型综合工作组以视频会议形式举办了保供与双碳下的煤电发展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深入探讨了近期中国煤电行业的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及其根源,并对未来煤电发展的措施进行了针对性分析。

能源基金会煤炭转型工作组主任于涵表示,“两会”后绿色发展和保供成为煤炭发展的两个重点。根据调研,传统资源大省希望通过促进当地绿电消纳以培育环境友好的产业链,探索风光氢储、微电网等新型发展模式。遵循“先立后破”的大原则,进而抑制煤电过度投资、缓解对能源安全的过度恐慌、以及降低煤炭部门投资引发的金融信贷风险成为下一步努力的重点方向。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首先介绍了中国的煤电新建概况,并提出三个关键议题:中国近期煤电核准规模扩大的原因、核准新建对中国“双碳”进程的影响,以及公益圈应对煤电复杂局面的相关举措。袁家海教授指出,在传统运行模式下,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严重依赖煤电。“十三五”严格限制了煤电项目新建,而在当下的保供政策要求下,不仅煤炭资源丰富的省份新建煤电的意愿增强,电力缺口较大的东部省份也试图通过新建煤电保障尖峰资源充裕。未来煤电电量增长空间有限,因此新建煤电并不会大幅推高电力部门碳排放。但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煤电规模扩张可能导致严重的搁浅资产损失,或减慢整体“双碳”进程。当前的电力系统规划缺乏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目标不明确导致转型路径不清晰,且央企与地方企业对于新建煤电观点各异。对此,袁家海教授提出促进电力系统转型的四点举措:跨部门协同制定煤电中长期转型规划、推动存量煤电的有效转型、利用金融机制引导煤电转型,以及开展典型省份研究。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从经济体制视角出发,电的问题会牵涉出二氧化碳、煤、资产、投资、地方政府债务等一系列长链条问题,应在更深层的根本性经济体制层面寻找政策作用点。邹骥总裁建议,继续完善煤电发展的总体叙述建设,催生电力行业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指明短中长期的行动目标、路径与次序,以弥补宏观层面上对转型规划的缺失。同时以能源安全领域的“算大账”工作为基础开展经济分析,宏观层面可从经济周期视角出发分析复苏的财政及货币政策对能源行业的含义,以及投资煤电煤矿的经济影响;微观层面可重点关注煤价、电价、融资成本、现金流等变量趋势,分析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红杉气候基金会(Sequoia Climate Foundation)项目经理宋然平提出,可通过强调投资者的资产风险以优化地方国企对于煤电的投资决策。

儿童投资基金会(英国)(Children’s Investment Fund Foundation)中国区副首席代表刘强,Climate Imperative基金会中国工业和电力项目主任邹乐乐,儿童投资基金会气候部门经理韩阳,Growald Climate Fund副总监Min Pease,主任Andrea Guerrero García、高级研究员Carolina Aguirre Echeverri,红杉气候基金会顾问Monica Wang,欧洲气候基金会(European Climate Foundation)亚洲战略总监李莉娜、能源基金会战略合作总监朱奕萍等专家也参予会议和讨论。

条件检索
 
×

Share to Wechat Moments

二维码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