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周年故事

帮助中国建筑“绿”起来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城镇化进程,加快了建筑开发的速度。有数据显示,如果将建筑材料的生产与运输、建筑运行等相关能耗全部计算在内,中国2018年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近50%。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个数字仍将持续上升。

“如果没有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贡献,中国将无法完成2030年前后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不断下降的国际承诺,2050全球碳中和的目标也无法实现。”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项目主任王志高说。

建筑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一直是能源基金会工作的重点之一。20年来,能源基金会推动和参与了中国“绿色建筑”标准从自愿到强制、从单个建筑到整个城区拓展的全过程,并不断助力性能更高的近零能耗建筑的规模化、市场化推广。

助力首个国家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落地

2006年,我国首个国家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发布,明确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即“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正式启动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推动建筑领域向节能低碳方向迈进。

《标准》出台后,在全国的落地实施成为重点。从2007年开始,能源基金会陆续在上海、深圳、四川、天津、重庆和海南等地支持符合当地特点的绿色建筑相关研究和试点。

2008年,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为了给灾区孩子们建设既结实坚固、又绿色环保的学校,能源基金会支持了“四川地震灾后重建绿色学校设计”和“四川省绿色学校项目计划”等一系列设计项目和相关标准政策的研究,并邀请美国LEED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之父罗伯特•瓦松、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教授和系主任林棋波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共同参与。在项目单位的努力推动下,超过20所灾后重建学校被建为绿色学校,成本提高不多的同时,为学校提供了更为节能的绿色照明,以及自然舒适的通风和保暖设施。这些项目成为当时学校建筑的典范,根据项目经验编制的《绿色学校设计技术导则》、《绿色学校技术指南》、《绿色学校设计图集》和《绿色学校》等文件被四川省建设厅采纳,上升为《四川省绿色学校设计标准》,并在省内培训推广。

在打造绿色低碳城市的道路上,深圳是一个先行先试的优秀样板。早在2008年,能源基金会与深圳市建设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全面支持深圳市的绿色建筑研究工作,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中国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深圳捷报频传:2010年,深圳率先在国内强制推行沿用绿色建筑标准建设保障房;2012年,深圳发布光明新区规划(2007-2020),成为全国首个明确将绿色建筑作为强制性标准纳入、并要求区内所有建筑都要达到一星标准的区域规划,也是深圳第一个系统性的“绿色城市”建设实践。“这是绿色建筑从自愿到强制区域性推广的里程碑,为《标准》在全国的推广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地方实践样本。”王志高介绍。

深圳光明新区也因此成为首个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绿色生态城市试点,获得了国家5000万元补助资金。2014年2月,深圳光明新区还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十多年来,能源基金会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从初期支持构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规划体系、政策体系与制度体系,到资助相关标准体系、技术体系、推广模式等研究,已经成为建筑领域绿色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为促进建筑领域的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会长武涌表示。

促进绿色建筑向更广、更高延伸

在推广《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中国推广绿色建筑的一大障碍,就是人们普遍认为建造绿色建筑要比普通建筑的成本高出许多。

为摸清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2011年,能源基金会支持开展了中国首个“绿色建筑技术经济分析”。研究发现,准入级别的一星级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已下降到较低水平甚至接近于零。这让很多业内人士降低了对绿色建筑成本的忧虑。为了进一步减少对于成本的担忧,2012年4月,财政部与住建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等方式全面提速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并对符合条件的绿色生态城区给予资金补助5000万元,能源基金会支持的研究建议也充分反映在这项政策中。

此外,能源基金会还发现,在推广初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一个全国性的单一标准,没有针对不同的建筑功能类型和气候区域进行细分,大范围的推广会面临很多实施的困难,特别需要基于不同的特点制定更加细化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从2008年起,能源基金会在国家和地方层面支持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研究,为校园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医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海南省及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出台等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此外,能源基金会还连续5年支持了从国家到地方的绿色建筑评价能力建设,帮助国家及地方的从业人员熟悉了科学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并在地方顺利开展绿色建筑评价工作,这些都为绿色建筑向更大范围拓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国家和地方层面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为出台更加严格的绿色建筑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1月,国务院转发公布了《住建部发改委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该方案提出了到2020年绿色建筑发展的完整路线图,并强制政府投资的建筑自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能源基金会支持的研究建议得到了认可和反映。“这个政策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建筑行业的绿色趋势开始从自愿到强制、从单个建筑向整个城区的拓展。”王志高表示。

截至2018年底,中国城镇累计建设绿色建筑25亿平方米,新增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近40%。绿色建筑的全面推广让能源基金会看到了往更高方向迈进的契机。“我们发现,当时的绿色建筑认证标识重设计轻运行,针对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标识占到95%,而针对实际运行节能量提出要求的运行标识仅占5%,要想从根本上保证绿色建筑的质量和性能,一定要对使用过程中的实际节能量有严格要求,”王志高表示。为此,2018年,能源基金会支持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编研究,研究提出绿色建筑的认证需基于一年的实际节能数据,这一建议也体现在了最终标准的修订中。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近零能耗示范建筑,我国首栋此类型示范建筑
图片来源: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近几年,推动建筑物不断迈向近零能耗乃至零能耗,在国际上已经成为趋势,也成为能源基金会和合作伙伴努力推动的新方向。它要求通过加强保温隔热性能、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及先进的能源回收技术,实现最少的建筑耗能,也被称为绿色建筑的2.0版。2019年,住建部发布《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首次明确提出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的能耗控制指标。

面对未来,王志高认为,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和建筑领域电气化是进一步促进建筑绿色发展和减少建筑碳排放的重要方向。“我们正在尝试把绿色融资和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结合起来,探索用市场的力量推进绿色建筑的转型升级,推动近零建筑乃至净零建筑等高性能建筑的规模化与市场化。此外,结合未来电力供应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愿景,推动建筑领域高比例电气化,对于减少末端环境污染、削减碳排放,具有重要作用,我们正在这方面进行探索。”王志高表示。

20周年故事
搜索20周年故事
 
×

Share to Wechat Moments

二维码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