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俄乌冲突会对全球低碳能源转型进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发布于 2022-03-28
 0    0 

俄罗斯作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在全球能源供应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22年2 月以来,俄乌冲突局势逐步升级,加深了世界各国对于能源安全问题的担忧。虽然油气的实际供需暂未受较大影响, 但市场担忧石油供应受阻,刺激国际能源价格一路走高。剧烈波动的油价和气价,让全球特别是欧盟国家推进能源转型的决心更加坚定,并开始追求能源独立。这对全球低碳能源转型进程和新能源产业发展来说是机会窗口,但亦蕴含着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俄乌冲突对全球能源格局的影响,梳理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此背景之下的应对措施,研判全球低碳能源转型进程和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旨在概况出这场危机对于中国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和维护能源安全的启示。

一、俄乌冲突对全球能源格局的影响是什么?

俄罗斯在全球油气供应链的位置举足轻重,作为世界最大的天然出口国和第二大原油出口国,2021年俄罗斯出口石油约2.3亿吨,天然气约2520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球的11%和16%。俄罗斯原油出口大部分流向了欧洲国家(占比57%),特别是德国、荷兰和波兰4。中国是俄罗斯原油和凝析油的最大进口国,占比31%4。俄罗斯天然气绝大部分出口欧洲,达出口量的89%,主要流向德国、意大利和法国。

从需求侧看,2020年欧洲原油和天然气的进口依赖度分别约为95%和83%,其中27%石油,和45%天然气来自俄罗斯。俄油占中国原油进口的15%,液化天然气进口的8%和管道气进口的9%。

乌克兰是欧洲的重要能源通道,2021 年欧洲从俄罗斯进口的 1550 亿立方米管道天然气中,有 400 亿立方米通过乌克兰管道输送。截止2022年1月底,欧洲天然气总储存量为 420 亿立方米,只占库存量的37.5%,创历史新低。俄罗斯天然气通过乌克兰流入欧洲的任何中断都将影响交易价格和液化天然气进口需求。    

战场局势尚未见明确分晓,欧美已针对俄罗斯发起多轮金融和能源相关的制裁,但目前的制裁措施对于油气贸易可谓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虽然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禁止美国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的行政令,英国也宣布将在2022年底前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和相应石油产品。但俄罗斯石油在美国和英国国内的消费占比均不足10%,上述禁令将不会对两国造成较大的冲击,相反拜登颁布禁令后,美国企业赶在4月22日禁令生效前加速石油的进口(3月19日至25日,美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数量比前一个星期增加了43%)。此外由于俄罗斯与欧洲在油气贸易领域高度依赖,目前欧盟将俄罗斯化石能源贸易排除在制裁措施之外。

制裁措施暂未对全球油气贸易产生较大影响,但军事冲突使地缘风险加剧,市场担忧油气供应受阻,使本来就在疫情以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疫后需求复苏双重推动下显著上升的油价在半个月内暴涨,从90多美元/桶飙升至130美元/桶。随着3月10日阿联酋宣布支持超量增产,缓解了市场对原油供给的部分担忧,油价开始回落。截止3月11日,布伦特和 WTI 原油期货价格分别收于 112.67 美元/桶和 109.33 美元/桶。2022年3月18日起,中国国家发改委自2021年12月底以来第六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全国大多数地区95号汽油进入“9元时代”。

在全球石油价格飙升的同时,天然气价格也不断创下历史新高。欧洲天然气价格标杆,荷兰TTF天然气价格近月期货当前在200欧元/兆瓦时的高价波动。天然气价格波动伴随着其他替代能源的不足,也推高了欧洲电力价格。截止2022年3月中旬,德国、法国、英国等主要西欧国家的电力现货市场日前均价是去年同期的8到10倍。欧洲中央银行预计,乌克兰危机带来的能源成本上涨将导致欧洲2022年GDP增速减缓0.5个百分点。俄乌冲突虽然远离亚洲,但全球能源市场是一体的。中国目前无论是LNG现货市场,长协价格还是管道气拍卖价都是一路上涨(长协合同价格一般与油价或交易枢纽价挂钩),气电度电燃料成本高达1元-2元/度电(国内各省燃煤标杆电价一般在0.3元/度-0.45元/度),在目前的电价水平下,气电厂已经没有任何经济性可言。

此外美英禁令的示范作用巨大,企业层面已有一系列退出俄罗斯投资的行为或对加快对俄罗斯业务按下“暂停键”。2月27日BP 集团宣布将出售俄罗斯石油公司19.75%的股份,预计BP因退出导致的非现金损失可能高达250亿美元。埃克森美孚3月1日宣布将退出俄罗斯的油气业务,并停止新的投资,其俄罗斯油气业务估值超过40亿美元。苹果公司称将暂停在俄销售产品并限制支付功能,挪威最大的能源公司Equinor ASA也宣布将退出其在俄罗斯的约12亿美元合资企业。

能源价格是否会继续上涨引发全球能源危机尚需谨慎判断。从世界石油工业过去15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原油价格的波动更多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例如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东地区局势动荡,油价一路飙升,至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时达到110美元。随着中东局势好转原油产量上升,油价在1999年下跌至约20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导致世界经济和原油需求迅速恶化,油价下跌至2004年以来新低。当前俄乌冲突并没有影响到产油国的产量和运输供应,当前高水平的能源价格更多是由市场预期驱动。未来油价方向或由俄乌局势可控性决定,若俄乌局势继续发酵,油价可能继续冲高;而若冲突形势趋缓,油价大概率见顶。

二、主要经济体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欧盟

欧洲处在俄乌冲突的最前线,俄罗斯又是欧洲能源最重要的进口国,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欧盟国家对俄罗斯施加制裁的双重压力下,欧洲的能源供应、能源价格正在承受最严峻的压力。为确保能源独立,欧盟委员会于38日发布《欧洲廉价、安全、可持续能源联合行动》(REPowerEU: Joint European action for more affordable, secure and sustainable energy,《能源独立行动》)。《能源独立行动》在“Fit For 55”的基础上提出了欧盟于2022年内减少三分之二的俄罗斯天然气进口,尽早于2030年前摆脱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的依赖。主要措施是近期以推动天然气进口多元化为主(占到替代方案的一半以上),中远期着重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能效提升。3月11日欧盟27成员国领导人同意了该《行动》计划,欧盟委员会将进一步出台实施细则。


图2 2022年底前欧盟的俄气替代方案

图3 到2030年欧盟的俄气替代方案

数据来源:Communication from the EU Commission: REPowerEU: Joint European Action for more affordable, secur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这份行动计划能否真正落地,还面临基础设施、供应、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相比起长期目标,短期关于天然气供应多元化的方案实施起来难度更大。一是欧盟希望每年新增500亿立方米LNG进口,每月要新增40多艘LNG运输船才能补上缺口。还需要欧洲LNG接收站的基础设施能够跟上,2022年1月欧洲进口LNG超过160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的进口量使欧洲现有的LNG接收站几乎都在满负荷运行。二是美国及其产气盟国暂时不能完全替代俄气来源。2021年,美国、卡塔尔和俄罗斯提供了欧洲70%的LNG进口量。目前卡塔尔的LNG设备产能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短期内没有增产的余地,而且卡塔尔大部分天然气供应被锁定在亚洲买家的长协中,很难满足欧洲的新增需求。3月25日欧盟与美国达成重磅天然气协议,欧盟将在今年向美国额外购买至少150亿立方米的LNG。然而美国也很难完全缓解欧洲的气荒,原因在于尽管美国短期内通过重新分配LNG出口流向可增加对欧出口,例如暂时将供应亚洲的LNG调往欧洲,但中长期对欧出口总量很难大幅提升(美国LNG终端已经在满负荷运作,新的设施建设还需要数年)。三是如果欧洲今年要从非俄国家加大进口LNG,将导致已经供需偏紧的全球LNG市场雪上加霜,欧洲要支付的成本也更高。欧计划在下一个冬天来临前,提高天然气储存量增至可储量的80%,意味着大约新增近800TWh天然气,按照现在TTF 200欧元MWh的价位,花费将达到约1600亿欧元。

美国

俄罗斯石油仅占去年抵达美国的所有原油进口量的3%左右,对俄罗斯的能源进口禁令对美国国内的能源供应体系影响不大,其挑战在于如何应对高油价带来的成本推动型通胀。拜登3月2日发表了上任后首份国情咨文演讲,对外应对乌克兰问题、对内应对通货膨胀成为当天讲话重点。2022年2月美国CPI达7.9%(创40年来最大涨幅),截止4月4日普通汽油均价飙升到4.58美元/加仑,打破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记录。3月31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未来6个月将每天释放1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以平抑高企的油价和通胀。随着11月中期选举的临近,如果到了今年夏末,通货膨胀还没有大幅缓解,民主党中期选举国会优势可能不保。

 中国

俄乌冲突爆发后,中俄天然气贸易的实施和未来计划暂无变化。中俄之间的天然气供需渠道有两个:一是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2021年的实际输量100亿立方米左右,计划 2024年,供应量达到设计管输能力——380亿立方米;二是俄罗斯北极已投产的大型LNG项目,每年约有400万吨LNG(56亿立方米左右)出口到中国。可以看出中国有增加进口俄罗斯管道气的市场空间,但基于能源供应安全的战略,中国不会过多依赖某个单一气源。此外跨境天然气及LNG产业是一种集“气源—渠道—消费市场”相互衔接的系统工程,该系统工程的构建需要5~1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短期内也很难完全替代欧盟成为俄气的新买家。

三、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程是否会开倒车?

答案是,不会。相反经过此次全球能源危机,不少国家意识到了提升能源独立性的重要性,在碳中和目标下需通过清洁能源来降低对化石燃料的进口依赖。欧洲低碳能源转型的长期趋势保持明朗,《能源独立行动》中的很多目标并非俄乌冲突后新提出的,而是旨在推进此前欧盟委员会提出的《绿色新政》。欧盟各成员国皆选择将可再生能源或者核能作为解决能源安全的重要方案,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法国和德国。法国将从2028年开始新建六个核电机组,2040年以前再新建八台机组,到2050年新增2500万千瓦核电装机,并将现有机组将延寿运行,2050年核电占法国发电量比重将预计从现在的67%降到50%。法国还将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投资,到2050年将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提升近10倍,累计装机100GW,海上风电达40GW。德国2月底宣布2030年退煤计划保持不变,部分煤电厂将作为备用电源应急继续运营。因为煤电厂的产能仍在,不需要额外新建煤电项目,只是推迟部分煤电的退役时间,备用状态的煤电机组可能会运行的更加频繁。虽然短期看来部分煤电厂的关闭延期,但从长期来讲,煤作为过渡手段为新能源争取了扩容的时间。德国准备加速《可再生能源法》修订案在议会的通过,旨在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占发电总量的比例提升至80%。在以气候变化为导向的新一届政府中,德国外交部和经济与气候变化的部长都有绿党背景,强大的政治意愿将推动德国的能源独立以综合统筹安全、绿色、多元等为目标。

新能源是未来能源增量的主体,不仅欧洲,全球范围内都已就此达成共识。美国2022年新增光伏装机将占总新增装机的近一半。按照2030年清洁电力使用比重达80%的目标,届时美国累计可再生能源装机将升至8.85亿千瓦。中国政府也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虽然俄乌冲突使清洁、便宜、安全这个“能源不可能三角”中的安全角权重提升,但新能源对于提升能源独立和能源安全的潜力也被进一步关注。正如欧盟气候事务负责人弗兰斯·蒂默曼斯今年1月所说,可再生能源就是确保能源安全和可负担的答案。

四、对中国低碳能源转型的启示是什么?

无论是2021年的全球能源供应危机,还是今年的俄乌冲突,都在预警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需要系统性思维。中国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如何利用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机会,维护自身能源安全与高质量发展。

一是超常加快推进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能源体系(特别是新电力体系)的建设投资,是稳定增长、加强能源安全、提高空气质量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多得之举。加速在不同地区开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源、网、荷、储、用”一体化能源系统的试点与应用推广,研究并解决“风光水储一体化”试点中出现的省内消纳和外送不畅、区域电网协同发展不足、价格传递机制不畅等问题,探索储能成本分摊模式,落实通过加强需求侧响应为调节用电峰谷提供经济激励的机制。加大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规模化开发力度和大型基地建设,推动中东部地区和南方地区优化发展分布式风电和光伏发电,推动东部地区海上风电开发建设。以支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平价上网为导向,制定包括进一步降低可再生能源企业融资成本的政策,在土地划拨、IPO提前排队、定向贷款和降准等方面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特别要在2022年保增长的投资项目安排中优先配套安排可再生能源投资项目。

二是在去碳化和能源安全的双重背景下,引导煤电分步有序退出。煤电在电力系统中的角色应从现在的基荷能源向调节型能源转变。在淘汰已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对存量煤电进行灵活性改造,提供灵活调峰服务,提升新能源大发期间清洁能源消纳空间,保障大部分煤电厂在运行较为合理的年限(20年或30年)后平稳退出。制定有助于退煤的财政金融政策和机制,严控涉煤项目带来的搁浅资产风险。总之,要稳住存量,严控增量。

三是强化中国在新能源装备制造方面的竞争优势。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设备零件制造国,中国在全球排名前十的风电和光伏组件商中各占6个和8个席位,全球市场实现新能源装机目标都离不开中国企业。2021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共182GW,超一半(约98GW)向海外出口。欧洲占总出口的四成,是中国光伏最大的出口市场。欧盟预计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到2025年将翻倍,2030年达到目前的三倍,意味着到2030年将新增4.8亿千瓦的风机和4.2亿千瓦的光伏装机,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最大增量。由于欧洲本土光伏产业链规模小、成本高,大部分组件都依赖于中国进口,中国相应的新能源制造企业将迎来需求井喷。面对这一契机,应保持并不断提升新能源装备制造竞争力,塑造长期竞争优势。

四是加快汽车电能替代步伐,维护供应链稳定。在设定交通工具电动化目标时,充分考虑欧美碳中和目标的超前性和交通行业减排力度高于中国的情况,即可能要求设置更高的机动车电动化目标。这将导致美欧车企电动化的步伐快于中国业已弯道超车且当下具有竞争优势的车企,进而在近中期失去已有的竞争优势。因此设置与欧美交通行业电动化目标大致同步甚至更快的目标,将有利于同时贡献于经济增长、能源安全、空气质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同政策目标。虽然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全球交通行业的电气化进程,但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飙升(电池主材碳酸锂一年暴涨十倍),中国新能源车企开启2022年内第二次涨价潮。为应对原材料高成本,延伸产业链(比如车企和电池厂商向上游部署合资公司)的同时加强电池回收再利用是保供稳价的优选。

五是引导海外绿色投资,加强与各国的低碳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提升到欧美国家出口产品的环境标准,为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低碳产品提供金融机制等方面的支持。使气候和能源方面的合作成为缓和地缘政治张力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发挥中国在全球气候行动的引领作用,助力全球能源安全转型。

Search Blogs
 
×

Share to Wechat Moments

二维码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