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进展

电力领域资深专家就中国电力低碳转型路径展开讨论

2022年7月6日,能源基金会组织举办了“双碳背景下电力领域低碳转型路径研讨会”。 本次会议大咖云集,邀请到了顶尖机构和前沿团队代表参加。来自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网华北分部、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落基山研究所等十余位重磅嘉宾出席会议。各方针对未来电力转型路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碰撞,并就转型路径中电源、电网、负荷侧关键问题展开了开放且务实的讨论。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林江博士介绍了2035中国风光储模型预测,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杜尔顺老师和董文娟老师展示了基于广泛产业调研后对中国近中远期电力系统低碳转型路径的初探和建议,华中科技大学陈新宇老师介绍了联合哈佛大学团队推出的2050中国电力能源系统“碳中和”转型路径优化成果。针对双碳背景下电力领域低碳转型路径,上述几家机构基于不同研究模型、情景和侧重的演进,也带来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每条路径的基础、侧重点、经济性等不尽相同。

专家们普遍认为电力行业是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领域,电力行业低碳转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它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系统工程。电力领域的安全低碳转型,成为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核心关键。未来几十年,如何规划引导电力转型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电源侧,我们需要统筹新能源和煤电的角色,考量其需要按照何种发展路径,从而兼顾能源结构转型与安全稳定供应,需要因地制宜发展海上风电、传统水电和抽水蓄能,适时推动水风光一体化发展;电网侧,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何高效利用跨省跨区的输电网络,一方面打破省间壁垒,另一方面促进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消纳配置,同时协调集中式和分布式资源;负荷侧,终端部门电气化的快速发展也催促着电力部门低碳转型,我们需要通过市场化价格信号来引导更经济高效的绿电消费。

具体到电力低碳转型路径的讨论,专家重点从未来能源结构形态、演进过程、相应的经济成本和关键技术突破等角度展开了讨论。宏观上,专家较有共识的认为,2030年前,即可再生比例较低时期,仍需主要依托大电网传输调配,并借助煤电灵活性改造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但2030年后,随着波动性的风光大规模接入,需要发展储能、智能电网等灵活性技术配合可再生能源消纳。微观上,具体到对关键技术突破、区域演进特点、未来输电形态等等问题的预判,专家在观点上的差异就出现了,这里就包括了未来海上风电潜力的讨论、短时和季节性储能的可能性、未来输电容量判断及形态预测、以及电气化如何与电网发展协同推进等等问题。专家讨论通过多元化视角研究碰撞,既互相借鉴,又形成共识。话题从政策到行业、企业,从提出问题到拿出解决方案,现场讨论深入热烈。

能源基金会项目副总裁李洁女士表示,中国电力领域低碳发展在方向上较为明确,但具体到实现路径和未来结构预测上却差异明显。未来电力版图需将宏观微观分析相结合,本地跨区消纳相配合,安全效益相兼顾。同时需认识到海上风电潜力巨大,像这样的技术未来突破性的发展可能对传统能源版图带来颠覆性影响。因此,“西电东送”的格局也需要进一步研判,将关键技术的发展纳入考虑。借助这次研讨会,希望促进行业交流和观点碰撞,从而推进业界共识。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周大地,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姜克隽、华北电力大学新型能源系统与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王志轩、国网华北分部规划部副主任李付强、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肖晋宇、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综合能源部系统处副处长马实一、落基山研究所电力部门总监刘雨菁、能源创新兼Climate Imperative基金会中国主任孟菲参加会议并发言。研讨会由能源基金会电力项目经理彭丽楠主持,专家讨论环节由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林江博士和落基山研究所电力部门总监刘雨菁女士主持。
 

项目进展
条件检索
 
×

Share to Wechat Moments

二维码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