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周年故事

四两拨千斤 用能效标准牵引工业节能减排

回想能源基金会在推动中国工业能效提升方面的努力,工业项目主任何平感到骄傲和自豪,其中一个细节令他印象深刻:“2018年,在参加于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全球气候行动峰会’期间,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曾提到,能源基金会为中国于2012年实施的‘百项能效标准促进工程’(简称“百标项目”)筹集资助了200万美元,为该项目的顺利推进给予了及时有力的支持。”

“百标项目”是能源基金会20年来支持和参与中国持续提升工业能效标准的缩影。工业是中国能源的主要消耗者,能耗约占全国总量的70%。提升工业能效标准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促进减低工业能耗,减少由此带来的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助力于将先进的节能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最终促进中国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1999年开始,能源基金会参与和支持了中国工业能效提升进程中的许多里程碑式事件和工作,包括许多与节能相关的政策研究、标准制定和修订、能力建设以及最佳实践的传播,

并与合作方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和信任,得到了国内外合作方的高度认可。

全力支持“百标项目”夯实中国工业能效标准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工业发展迅速,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08年中国的工业产值就在2000年4.5万亿的基础上翻了6倍。然而,中国的工业也面临诸多的挑战,中国当时的许多工业产品质量不高,低水平重复生产严重,产品生产缺乏能效标准,已有的能效标准因为资金和能力等许多原因不能及时更新,这些因素成为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阻碍。“十一五”期间,经过梳理发现,需要新增或修订的能效标准达100余项。

为尽快提升中国工业能效标准水平,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简称“国家标准委”)于2012年共同启动了“百标项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国家标准制修订行动。能源基金会为“百标项目”提供了200万美元的支持,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支撑。

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标准委的指导下,“百标项目”牵头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简称“标准

化院”)组织了包括钢铁、水泥、化工、有色等行业协会以及企业在内的多方力量开展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经过近2年的努力,百项标准于2013年全部完成并对全社会发布。截至2015年,“百标项目”二期也圆满完成,两期合计共发布206项节能相关的国家标准,这些标准的发布夯实了中国工业能效标准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百标项目”的实施,中国能效标准制定的队伍进一步壮大,能力得到提升,为中国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率先推动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在中国落地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推动下,企业节能行动在中国大范围展开。然而许多企业尚未从管理层面形成有效的节能体系,节能目标、制度和措施之间无法形成有机整体,因此很难取得节能减排效果最大化。

当时,国内和国际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内的许多机构认识到科学的能源管理体系对于企业节能的重要性,都在研究如何应用系统的管理方法指导企业开展节能策划、实施、监控、评估和改进,从而提高企业能效和降低能耗。

根据中国工业行业的需求,能源基金会与国内的相关机构共同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在中国的落地。山东省一直以来积极推动企业节能,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进行了许多创新,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和参与下,山东省政府节能办公室于2008年引入国际先进的工具和方法,将当地实际情况与国际经验相结合,在中国率先开展了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究。2011年,山东省出台并实施了全国首个能源管理体系地方标准。

山东的实践为2012年国家《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出台提供了借鉴和经验。同年,国家发改委启动全球最大的企业节能行动——“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要求所有的参与企业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以实现工作的持续改进、管理的持续优化以及能效的持续提高。

到“十二五”末期,“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超额完成原定的2.5亿吨标准煤的节能量,相当于减少6.6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说,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能源基金会还陆续支持了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在山西、云南、上海等地的试点和实施,支持开发了《能源管理体系十项指导原则》和最佳实践案例,为各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作参考和借鉴。

能源基金会还持续致力于向全球传播中国节能管理的经验,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清洁能源部长合作机制(CEM)发起了“加强工业领域能源管理”的倡议,并设立了“全球能源管理领导奖”。能源基金会积极支持相关部门和企业参与到CEM工业能源管理相关工作及“全球能源管理领导奖”的评选中。2017年,中国首次参与该奖项的评选,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成功入围到全球10个参选机构中,这些成果促进了中国经验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

大力推动中国制冷能效标准的提升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空调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房间空调器产量已达到全球产量的70%以上。随着制冷需求的不断增长,制冷设备的能源消耗也日益增加,间接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成为全球升温的一大推手。据测算,全球范围内大幅提升制冷产品和设备能效水平,实现制冷剂的绿色转型,到本世纪末可避免0.5摄氏度的升温。

能源基金会对中国空调、冰箱等制冷产品能效标准的支持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多年来,能源基金会持续支持开展研究、研讨、交流等活动,与各方一起,为促进中国制冷产品能效标准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新形势下,制冷行业需要持续向更高质量方向发展,需要推动现行能效标准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2018年,在由18家基金会与个人捐赠者发起的“基加利制冷能效项目”的支持下,能源基金会启动了为期3年的“中国制冷能效项目”,首期投入500万美元,重点支持制冷能效政策制定、能效标准修订相关的研究,以及提升高能效空调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工作。以项目中多联机能效标准的研究为例,能源基金会支持这一标准研究的资金超过百万美元,希望通过对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市场等全流程进行深入的经济和环境分析,为制定更严格的标准提供充足的支持。

在该项目中,帮助中国从国家层面制定更具雄心的制冷能效提升方案,是能源基金会工作的一大重点。从2018年起,能源基金会支持相关研究机构开展深入研究,分析制冷行业对未来能源增长和碳排放的影响,以及进一步提升其能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组织研讨会、论坛以及专家讨论等形式,持续向行业提供相关分析结果和信息。2018年底,国家发改委决定启动《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的制定工作。能源基金会支持由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牵头的方案起草组开展研究工作。起草组汇聚了国内行业协会、国内外研究机构、企业等约十余家机构,结合中国实际和国际经验,集中力量开展了多项研究,为《方案》的制定提供多角度、深入、细致的分析。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方案》于2019年6月由国家发改委等七个部委向全社会颁布,为中国绿色高效制冷工作提出了切实的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这也成为中国制冷领域里程碑式的事件。

2019年6月,在“2019年绿色制冷大会”上,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高度评价能源基金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以及行业协会等机构在《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编制过程中发挥的积极的作用,认为《方案》能够做到内容详实、快速发布,与各方的共同努力分不开。

2019年2月,“基加利制冷能效项目”授予能源基金会“最佳合作伙伴奖”,表彰其在“中国制冷能效项目”中为广泛联系合作伙伴并促进开展卓有实效的合作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能源基金会还积极参与和推动将中国的绿色制冷经验分享到“一带一路”国家。在2019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国家发改委携手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能源基金会等机构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制冷行动倡议”,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巴西、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制冷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空调制造企业,将在这一倡议下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推动制冷能效的提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要实现2050年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履行《巴黎协定》承诺,亟需从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制造大国”,向绿色、创新的“制造强国”转变。“未来5-10年,我们将继续支持和推动中国能效标准的持续提升,倒逼技术创新、工业用能结构调整以及替代能源的使用,促进中国工业实现深度低碳化,助力中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何平表示。

, , ,
20周年故事
搜索20周年故事
 
×

Share to Wechat Moments

二维码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