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为中国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市场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
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只有30年,比欧洲国家少了一半的时间,掌控管理过程的平稳和安全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欧洲国家走向碳中和的过程中,其人均GDP已经达到3、4万美金,同时服务业占GDP的75%以上、预计增长只有2%,能源消耗相对很低;而中国到2060年GDP估计会翻两番,人均GDP会从现在的1万美元增长到4万美元,对能源的依赖度和消耗仍然很大。挑战很大,但碳中和的目标也为科技创新市场的政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巨大空间。
目前中国主要能源是煤,占总消耗61%左右;到2050年,主要能源将是光能、水电、核能。在能源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山西、内蒙等产煤大省的经济结构会发生变化,靠煤发展的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都会发生巨大变化。配合核电、光电、风电的发展,重机发电设备也会发生根本变化。
在煤转电的过程中,交通领域的直接能源消费结构会发生很大改变。计划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必须占到现有汽车产量的40%。中国去年销售了2500万辆车,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到2030年估计将达到3500万辆。目前全世界新能源车占传统油车的平均比重为4.17%,在这方面希望国家政策实现突破,把电动车作为基础产品及具竞争力的产品推向世界。需要注意的是,未来不但会发生油转电的能源结构调整,还会从电转向氢,该产业将又一次被颠覆。
在这个场景下,可以预见市场将产生巨大的、剧烈的变革,要推动市场发展,“绿色溢价”将是重要抓手。价格机制将起很大的作用。零碳环境下的生产成本会发生剧变:水泥的生产成本会增加几乎100%,钢会增加20%,塑料会增加50%,航运、船运成本会增加50%到100%。这意味着中国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都会发生根本变化。
科技创新是碳中和的重大抓手和推动力,将吸引巨量投资
碳中和将改变整个生产过程,科技创新是其中的重大抓手与推动力。光伏转化率将从20%提升到30%;电解水制氢的成本必须下降;氢燃料电池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核裂变到核聚变的发展;电池提高密度以及电池储能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热泵会取代现在的空调,整个建筑业也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生产过程的科技创新将吸引巨大的投资。据估算,到2060年期间,每年会有GDP1.5%到2%的投资被应用在新能源和能源基础设施、以及碳中和的科技创新与技术转型。今年的相应投资会超过1.5万亿,在40年的时间内更可能达到200万亿的巨大规模,这一巨大的投资会引起全面的经济变化。
碳中和对应的是从发展模式到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化
碳中和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它不仅仅是能源部门的颠覆和革命,即传统意义上的能源结构变化,而是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技术的再造。例如,从减煤开始,煤转电、发电设备变化、到车的变化,会在垂直系统、平行系统上都发生全面经济基础再造,带来市场方式的变化,也会改变消费方式,促进绿色消费。科技创新是最主要的推力,它一定会推进更新、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与科技创新政策的发展。
碳中和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社会各界应对此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不是一个负面的减排故事,也不单纯是一个绿色的故事,而是再造中国经济的巨大机遇。未来已来,世界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希望大家都能拥抱这个变化,在变化中推动世界向碳中和的方向发展,也使个人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绿色。这是中国的新增长故事,是发展范式的改变,想象的空间无比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