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开始行动

发布于 2021-10-15
 0    0 

作者:邹骥,尼古拉斯·斯特恩,英文版刊载于《中国日报》

当下,全世界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随着全球从新冠疫情阴影的笼罩下逐步复苏,通过采用可持续性、包容性以及有韧性的全新经济发展与增长模式,我们有机会打造出一个更加安全、更加繁荣的世界。

通过积极投资和大力创新,这种新的增长模式有望使全球经济变得更清洁、更高效。我们将能够借此机会有效应对全球面临的诸多威胁,例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退化等。

在开发和部署未来新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将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开辟出新的产品服务和市场。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将推动能源系统转型,放弃化石燃料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

我们将使用替代能源驱动经济增长,避免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危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超过700万人死于本地空气污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物质和化石燃料,其在燃烧后向大气排放出有毒气体。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中,许多城市处于快速发展中,能源消耗量巨大,生活在这些城市的工人和他们的家人因空气污染患病或死亡,给当地造成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今年8月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最新版《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报告的结论是,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水平升高正在影响全球每个区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加剧了各类极端气候灾害事件的频率和强度。

今年夏天,世界各地遭遇了各类极端天气的侵袭,如热浪、洪水和野火等,而导致气候问题变得如此严重,仅仅是因为全球气温升高了1摄氏度。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民众受到牵连,许多人的生活和工作被毁,即使是发达国家也难以幸免。当然我们也知道,面对这些天灾,最贫困的人们显得最无力。

今年11月份,各国将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COP 26),争取以更快的速度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英国已经根据“在本世纪末将全球温升幅度控制在不超过1.5摄氏度”的总体目标,制定出了本国的行动目标。正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全球温升幅度超过1.5摄氏度,将会大幅增加产生灾难性后果的风险,例如极地冰原变得不稳定,源自喜马拉雅山脉和季风季节的河流流量将受到严重干扰等。

若要将全球温升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我们只有一次机会,那就是在本世纪中叶之前,在全球范围内消除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现在,许多国家已经做出了实现净零排放的承诺——将每年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与通过增加植树造林和直接碳捕集等技术实现的温室气体移除量相同的水平。

COP 26会议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失败风险。发达国家曾承诺,每年动员1,000亿美元公共和私人资金,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但这一承诺迟迟没有兑现。在COP 26召开之前,发达国家必须证明他们履行了承诺,并制定后续增加财务支持的计划。例如,发达国家可以承诺在2025年之前,通过双边渠道提供600亿美元,通过多边渠道提供900亿美元。

但联合国认为,在COP 26召开之前,各国已经提交的截至2030年新减排承诺,普遍缺乏力度。各国承诺的水平只符合“到本世纪末全球温升2.7摄氏度”的路径,而该路径将给地球带来灾难。

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已经展现出了全球领导力。2020年9月份,在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历史性地宣布,中国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就在最近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做出了至关重要的承诺:中国将停止投资所有海外新建燃煤发电厂。

中国将向全世界展现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如何摆脱化石燃料,实现能源转型。虽然中国国内能源供应依旧严重依赖煤炭,但中国正在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替代能源,并大力投资各种新型交通方式,例如清洁电力驱动的电动汽车等。并且,在转型过程中,中国能够获得实现能源多样化的中期效益,从而减少发生市场危机的可能性。

习近平主席还表示,中国将控制国内燃煤发电厂的建设规模,同时对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实施严格监管。中国政府上个月公布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政策,将鼓励地方政府增加可再生能源部署。随着新技术成本不断下降,主管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的政府部门开始增加协调行动,中国必定会加快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

如果中国能够通过加速向强大的、可持续的和有韧性的经济转型,将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从2030年提前到“十四五”规划期间(2021至2025年),这将有助于使全世界更加繁荣与和平。

Search Blogs
 
×

Share to Wechat Moments

二维码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