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进展

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实现环境、气候、经济效益多赢

当地时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期间,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能源基金会、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环境、气候、经济效益多赢”主题边会在迪拜中国角成功举办。本次边会旨在展现中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政策和成果,分享了中国气候与环境协同保护的模式与经验。


COP28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会议并致辞
(图片来源: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

COP28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会议并致辞。他指出,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协同治理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牵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取得了积极成效。

赵英民强调,近年来,中国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中国的实践表明减污降碳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有效举措。中国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践和探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模式,为全球绿色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中国将继续深化减污降碳实践探索,并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加强交流、团结合作,共同推动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的政策与行动,携手为构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会上,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田成川发表了主旨演讲。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图片来源;能源基金会)

邹骥总裁在主旨演讲中指出,过去十年,中国通过采取严格的清洁空气措施,空气质量显著改善,PM2.5浓度下降57%,GDP同比增长69%, 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污染排放的脱钩。与发达国家先减污再减碳的模式不同,中国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并将其作为促进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低碳转型的重大机遇,研究表明2013-2020年清洁空气政策累计削减24.2亿吨CO2排放。

邹骥总裁提到,在生态环境部的支持下,能源基金会深耕地方减污降碳工作,在山西省临汾市启动了空气质量改善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综合试点工作,支持制定空气质量达标与经济低碳转型协同促进综合方案,以及在四个重点领域(电力供热、工业、交通、民用散煤)开展协同减排落地工程,同时推动环境管理制度创新和工程投融资,以促进临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田成川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

田成川主任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宣教中心在能源基金会等单位支持下承担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课题研究,对城市、行业及企业层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典型案例和示范技术开展了研究和能力建设,提出强化目标协同、突出创新引领、坚持低碳清洁、鼓励先试先行、注重成本有效等原则,并对电力、钢铁、石化和水泥行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体工作提出了建议。

“蓝色经济”模式创始人和零排放研究创新基金会的发起人、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终身教授冈特·鲍利(Gunter Pauli),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创始主席迈克尔·沃什(Michael Walsh),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蒋宏奇,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尤武卫,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孙广彬分别围绕蓝色经济、绿色交通、区域减污降碳管理体系、蓝碳资源等多个领域发表了主旨演讲。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周诚、浙江省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北仑分局局长王涛等嘉宾分享了城市区域布局推进减污降碳的典型做法。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协同创新中心总经理沈源、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能链碳中和事业部总经理翟宇博分享了典型行业企业开展减污降碳的实践。

本次边会同时发布了《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示范手册》和《2023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集》,其中包括能源基金会项目支持采编的重点城市、区域和产业园区重点领域的十余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示范及优秀案例。

中外区域和城市、企业、社会组织、研究机构、高校代表,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课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以期形成更多可行的技术方案和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为构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 , , , , ,
项目进展
条件检索
 
×

Share to Wechat Moments

二维码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