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进展

京津冀与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专题研讨会召开

为落实《生态环境部与能源基金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9-2023)》的任务要求,推进“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相关规划的前期研究,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以及汾渭平原改善大气环境、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支撑,9月10日至11日,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举办 “京津冀与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专题研讨会”。生态环境部大气司(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管理局)副司长张大伟、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党委书记陆军、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区域的生态环境厅(局)大气处的负责同志及领域内的二十多位专家参加会议。

各方专家结合《建立中国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机制研究(第一期)》项目结题对“十三五”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估,结合《气候友好的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策略研究》、《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及管理机制研究》项目课题启动,对“十四五”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思路和重点进行展望,同时结合《北京2022冬奥会空气质量保障预研究》启动和《汾渭平原大气环境质量达标战略路径研究》、《民用供热散煤污染控制与可视化研究》等相关课题进展汇报,对“十四五”京津冀和周边及汾渭平原重点难点区域和行业的污染减排进行了深度剖析。

张大伟副司长对能源基金会在中国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对下一阶段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建议:在加强协同减排战略的顶层设计方面,要实施常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控制,完善污染源清单,加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立法及管理机制,统一区域立法,实现大气污染防治区域联防联控;在重点领域协同减排方面,要控制民用供热散煤污染,加强清洁能源的替代利用,坚定不移地推进清洁取暖的目标,同时要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并建立区域统一标准和污染防控体系;在创新协同减排的管理和技术方面,要建立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的长效机制及行动框架体系,打好研究基础,做好技术导则,进行科学治理。

邹骥总裁在讨论中指出,当前空气质量改善进入深水区,要通过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政策费用效益机制,推动四大结构优化;在协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加强“十四五”目标研究,研究强度和总量双控目标,涵盖能源、工业领域二氧化碳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制指标;同时要将减排指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行业和地域,并通过“价税财金”等经济政策推动减排工作有效实施。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研究中的课题进展顺利,新设立的课题合理必要,均把握住了当前大气治理和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领域的关键问题,并建议在国家层面加强空气质量达标和协同控制温室气体减排的顶层设计,在行业地域层面强调抓住双散、重工业、交通结构等领域,因地制宜,分类施治。

下一步,能源基金会将和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部共同总结专家意见,结合领域和各方需求,为“十四五”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提供研究支持,更好地服务于大气污染防治和温室气体减排工作。

2019年6月2日,生态环境部与能源基金会签署了《生态环境部与能源基金会合作框架协议(2019-2023)》,共同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空气质量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政策水平和能力。

 
项目进展
条件检索
 
×

Share to Wechat Moments

二维码加载失败...